王新亮 贾晶晶 唐立平|基于采编系统的学术不端行为识别与对策探讨

基于采编系统的学术不端行为识别与对策探讨

王新亮 贾晶晶 唐立平

山东航空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蔽,不能完全依靠检测系统进行识别。为了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实际,分析一稿多投、代写代投、重复发表、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提出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采编系统,各期刊编辑部共享学术不端黑名单;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掌握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技巧,增加组稿、约稿比例;制定惩戒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旨在保障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采编系统;编辑

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定义是模糊的、变动的、富有争议的。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对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其中,论文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2022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指出,科研失信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含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研究成果,买卖、代写、代投论文,重复发表等行为。202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也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定义,指出它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的表达,侵犯或损害他人正当权利,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参与、与他人合谋隐瞒不端行为或为其提供方便等。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论文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一稿多投、剽窃、造假等方面。期刊编辑在编校论文过程中还发现了代写代投、图片重复使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为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学者和期刊编辑在研究中也提出了诸多建议。2022年,编辑张和等在《科技期刊初审阶段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挖掘和防范措施》中,指出了论文作者信息不实、署名不当和基金项目标注不实(不当)的特征和表现,并提出三种防范措施[9]。2023年,学者郑建辉等在《编辑流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辨识与防范》中,提出了一系列辨识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和相关改进措施与建议。编辑冼春梅和王景周在《科技论文洗稿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甄别策略》中提出了科技论文洗稿的常见方法,认为单纯的技术检测难以准确识别隐蔽的洗稿行为。本文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总结编辑初审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探讨相关防范策略,旨在为识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启示。

一、科技期刊常见的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

(一)一稿多投

编辑从开始处理投稿到确定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作者为了使论文能够及时被录用,常常采取一稿多投的方法增加短时间内论文被录用的概率。例如,临近毕业,个别尚未满足毕业条件的研究生往往会同时给多家期刊投稿;或已经投稿,但尚未收到录用通知的研究生可能会向发表难度较小的期刊投稿。

(二)代写代投

代写代投的作者一般是没有经过科研培训或未取得学士学位的人员,他们一般不具备科研能力,但需要有科研论文支撑或达到职称晋升条件;或者科研能力有限的作者,需要有高水平的论文来完成科研任务或充实职称晋升条件。代写代投的论文往往是通过代写机构人员洗稿完成,或由相关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代写的,这些论文较难识别。随着第三方文字复制比检测服务的普及,代写人员能够轻而易举地降低论文的重复率,导致编辑无法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筛选出来。

(三)重复发表

论文重复发表是指在不加引注或说明的情况下,在论文中重复发表自己(或作为作者之一)已刊发文章中的内容,包括论文二次发表、部分内容重复发表、数据重复发表、图表重复发表等。但是,大部分作者并未意识到这种做法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四)剽窃

剽窃是指在不加引注或说明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包括观点剽窃、数据剽窃、图片和音视频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文字表述剽窃、整体剽窃、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等。目前,采编系统的重复率自动检索功能未覆盖论文的图表和公式等,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

二、基于采编系统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笔者所在编辑部使用的是腾云期刊出版服务平台,该系统由中国知网提供技术支持,作者投稿前需要输入电话、邮箱、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等信息注册账号。如果来稿存在只有一位作者,没有按照投稿须知进行修改,或作者电话所属地区与工作单位所在地不一致等情况,编辑在初审时要仔细把关,重点关注。

首先,当作者将论文上传至采编系统后,腾云期刊出版服务平台会自动对论文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责任编辑在初审时,要将怀疑存在学术不端的论文上传到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如果显示检测次数较少(1—3次),可能是作者提前对文章进行了文字复制比自查,或者之前投过其他刊物;如果显示检测次数较多(5次以上),说明该论文可能存在一稿多投情况,需要进一步点击“论文追踪”,显示该论文的投稿次数,如果短时间内投稿次数较多说明该论文存在一稿多投行为。此外,作者在投稿后再也没有登录过投稿系统,迟迟不返回责任编辑退修的论文,不及时回复编辑的信件、留言、电话等情况,也说明该作者可能存在一稿多投情况。

其次,随着第三方文字复制比检测服务的普及,代写机构利用文字重组、结构拆分重组、图表文字互换等洗稿方法,使代写的论文看起来与正常论文无异,仅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难以识别。作者通过腾云期刊出版服务平台投稿时,需要输入联系电话、邮箱等信息,且每次登录都会留下IP地址。基于此,本文总结了代写机构上传的论文存在的6个特征:1.投稿IP地址与作者单位的所属地区不一致,但已有研究发现部分代写机构运用VPN等技术伪造IP地址;2.作者联系电话与作者单位的所属地区不一致,或者通过电话与作者联系时,出现拒绝接听,接听者自称是作者配偶、同事,甚至不认识作者等情况;3.投稿系统的账户名或邮箱名如果是姓名拼音但与作者姓名无关,甚至是他人的姓名(可能是代写代投人的姓名),是代写代投论文的一个特征,但现在很多代写机构会对投稿系统账户名和邮箱名进行伪装;4.通过邮箱与作者联系时,作者回复不及时,有的回复周期甚至超过10天;5.作者简介、单位等信息不全,或与已发表论文及单位网站中的作者信息不一致;6.作者注册投稿系统用的邮箱与其简介中的邮箱不一致。

再次,如果在文字复制比检测中发现作者的论文与其已发表论文存在较高重合度,编辑应警惕作者是否有重复发表行为。部分作者在发表有一定联系的研究成果时容易用相同的语言表述,且不加引注或说明,直接引用自己已发表的内容或观点。在科技期刊中,部分作者还会不加引注或说明地引用自己已发表的图表或数据。对此,编辑在初审过程中要借助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论文中的图表是否存在重复发表的情况。

最后,现有投稿系统的文字复制比检测功能只针对文字进行检测,但是,文字重复率能够通过文字重组、转换句式等洗稿方式降低;文字复制比检测无法检测图表和公式,所以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的剽窃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甚至部分代写机构或故意剽窃的作者会通过拉伸变形和局部修剪、移位或裁剪等手段,逃避对图表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

三、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而且越来越隐蔽。本文针对科技期刊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从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完善采编系统、建立失信档案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从源头防范学术不端

近年来,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或在期刊发表的论文8中存在引用不注明出处、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抄袭、剽窃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伪造录用通知、代写和买卖论文等情况。目前,各高等学校在研究生教学中较少开设关于学术论文写作、学术道德及学术不端相关内容的课程,导致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编写规则了解不全面,对科研诚信相关要求及学术不端危害认识不足。研究生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其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相关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可靠性、真实性,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增加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诚信等相关课程,提高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增强其科研诚信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学术不端的危害,进而形成对科研诚信从敬畏到自觉的行为准则,从源头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采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完善的采编系统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编辑部所用的采编系统主要有腾云期刊出版服务平台、勤云论文处理系统、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玛格泰克期刊论文处理平台以及方正鸿云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等,这些采编系统都能对来稿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但只有勤云论文处理系统和玛格泰克期刊论文处理平台具备一稿多投检测功能,腾云期刊出版服务平台只能将一稿多投作者列入黑名单。对此,各大采编系统除了要增设一稿多投提醒功能,还应加强IP地址、邮箱、电话等单独项目的黑名单数据共享,避免代写机构使用部分虚假信息进行投递。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现有图片处理与检测模块嵌入采编系统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高对图片、公式等的智能分析能力,防范图片、公式数据造假、重复发表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三)提高业务能力,增加约稿、组稿比例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编辑识别学术不端行为,但也存在误判等情况。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掌握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技巧,具备敏锐辨别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经验与能力。此外,编辑要跟踪所负责栏目的研究热点,建立核心作者库,积极向相关领域可靠、知名的专家学者约稿、组稿,选择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进行审稿,有效避免代写代投论文现象。

(四)制定惩戒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当编辑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后,要及时进行撤稿。编辑部要发布关注声明,并将相关作者列入黑名单,终身或在一定年限内禁止刊发其论文;向作者所在单位、其他期刊编辑部及科研资助机构通报其学术不端行为;建立期刊共享学术不端黑名单。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要求每年通报科研不端的有关案情及处理结果。202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规定高校应全面加强师生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健全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体系,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积极组织或配合调查,依据职责权限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科研资助机构、高校和期刊单位应形成合力,严惩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

四、结 语

学术道德水平关乎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发展。面对越来越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也要随之提高,需要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出版单位以及学术不端检测机构共同发力。本文在分析一稿多投、代写代投、重复发表、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识别技巧和防范策略,旨在为初审阶段编辑识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