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任春阳|田园治愈剧的审美意识探析——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
详细内容

任春阳|田园治愈剧的审美意识探析——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

田园治愈剧的审美意识探析——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

任春阳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摘 要: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讲述了一群失意的人在云南相遇与互愈的故事。不同于青春偶像剧、古偶剧、历史剧以及献礼剧,该剧不再拘泥于固化的审美模式、单一爱情叙事的审美意向、传统价值导向的审美意识,而是通过对叙事内容的创新、叙事风格与节奏的有序杂糅,以及对受众审美心态转变的总体预测与主流价值观的精准融合,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田园治愈电视剧风格。本文对该剧的审美意识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它在叙事层面的审美意识表现,旨在为田园治愈剧的叙事与审美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去有风的地方》;叙事;审美意识;主流价值观

一、引 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观看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大众放松精神娱乐的一种途径,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精神慰藉,《去有风的地方》正是在此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去有风的地方》并不是首部田园治愈剧,在此之前,《万物生灵》《山茶花开时》《森林民宿》以及《两个人的小森林》都具有一定的田园治愈剧特点,只是这些作品并未引起受众过多的关注,这与其叙事内容、叙事风格、审美意识传播上的创新与融合不足,以及创作者与受众的审美意识未产生强烈共鸣和情感互动具有一定的关系。《去有风的地方》秉承平淡真实的生活叙事理念,杂糅了田园治愈剧的叙事特点,用生活本真的力量带给受众不一样的心灵治愈体验,在众多具有强烈审美戏剧冲突性的影视剧中脱颖而出,引发了受众的审美共鸣。

二、叙事内容的多元化:审美模式的更新

仲呈祥先生曾指出:“比较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更多地受制于舞台、局限于动作或囿于语言等因素,电视剧是一种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艺术。”以往对于优秀电视剧文本的评判标准为文本戏剧冲突性是否强烈,能否通过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高收视率回报。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电视艺术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并对相对传统的叙事手法与审美模式产生了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电视剧文本创作中的多元化发展与审美意识创新。作为叙事节奏舒缓的田园治愈类现实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能在众多具有戏剧冲突性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不仅与所处的时代环境相关,还与叙事内容的多元化、突破审美模式的审美意识相关,田园式的叙事框架、群像式的主题呈现、多样式的人物塑造,既是创作者审美意识更新下叙事内容的创新,又是受众审美意识的转变与提高。该剧评分能够低开高走,也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审美意识实现双向互动的结果。

(一)田园式的叙事架构

叙事架构分为多种类型,多以强烈有序的矛盾冲突为主。而田园式叙事的电视剧或电影带给受众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叙事感受,主人公常常在遭遇困难或磨难时,将万事抛诸田园之中,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一处美好的治愈空间。《去有风的地方》整部剧都在悲痛中得到治愈并寻找到了在生活中重新出发的力量,该剧一开始,许红豆在失去挚友陈南星后仍坚持在酒店上班,大病一场后辞职来到云南,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一遍又一遍地怀念与挚友的曾经,最后,在一次又一次生活与时间的治愈中再次提起挚友时,变得不再那么悲伤,而是带着祝愿更好地去生活。同样,剧中对陈南星父母悲伤的叙事呈现也不再像以往电视剧中对失孤家庭祥林嫂般的形象刻画,更多是一种绵长又被生活和时间治愈的叙事呈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叙事架构不仅能直击受众心灵,也使受众的审美意识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寻找美好生活的范本,让受众从中汲取力量,也让创作者与受众之间达成了审美意识的共通。

(二)群像式的主题呈现

群像戏很早便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相对成功的作品颇多。近年来,群像戏叙事类电视剧频频出圈,既有《甄嬛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群像叙事古装剧,又有《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等群像叙事时代剧,还有《欢乐颂》《我在他乡挺好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闪耀的她》等都市女性群像剧等,这些不同体裁类型的群像叙事电视剧各具特色,深受受众喜爱。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在叙事主题上并没有延续纯爱情叙事的模式,而是具有很强的审美创造性,并且叙事场景、实景更加多元化,不同人物故事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叙事主题。比如,许红豆失去挚友陈南星后来到云南,开始了自我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心灵的疗愈;胡有鱼因不满父亲规划自己的人生,坚守音乐梦想来到云南小镇的酒吧中驻唱写歌;娜娜作为网红歌手遭到网暴后,偶然来到云南小镇,躲避现实的喧嚣;马爷创业失败后,为了压制自己的创业欲望而来到云南小镇;夏夏在浮躁的心境中找到了安定方法;谢之遥因童年经历而选择从大城市回乡创业;大学生村书记小黄,一家三口分散各地助力乡村发展;云南小镇上的阿婶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如关于思考、梦想、坚持、和解、乡村振兴等,这些不同的主题最后形成了受众所期盼的叙事氛围与结局。这种群像式叙事主题的呈现让受众感受到了更多的生活和人性的真实,也是当代社会环境下主要的审美意识中契合受众审美期待的叙事主题之一。

(三)多样化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叙事艺术的核心问题,既是一部作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部作品甚至一种叙事门类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志。人物塑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电视剧作品中,创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通常追求极致,将人性中美好或者丑恶的一面呈现到最大化,从而形成强烈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对于现实人物的塑造,既有偏于理性的刻画,也有偏于感性的美好呈现,而《去有风的地方》进行了人物形象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塑造,让受众开始从剧中人物身上寻求审美共鸣,从而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动态平衡,这既符合中国影视作品中对于人物塑造的审美共识,又将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融入其中。该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感性的一面,但生活同样也是现实的,感性的失去、理性的前进正是映射了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体现出真实社会现象与思想的碰撞,从而让电视剧人物更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三、叙事风格的杂糅:审美意向的追求

如今,我国电视剧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叙事风格,这些叙事风格是在电视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是电视剧创作者进行风格化探索的结果。从整体来看,我国电视剧叙事风格表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世俗化与通俗化、杂糅性与融合性等主要特征。近年来,各种类型题材的电视剧皆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叙事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创作者与受众对于审美意识的追求呈现出杂糅局面,古装剧从宫斗、宅斗到大女主再到群像戏,都市剧从爱情到职场再到现实的揭示;青春偶像剧从纯爱风到伤痛文学,再到与悬疑、喜剧的杂糅;历史剧从历史名人到百姓,更有各种叙事风格元素的融合,杂糅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剧种类型,比如,2022年开年爆火的无限流穿越悬疑剧《开端》。至此,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叙事风格被呈现在荧幕上,开始走进受众的视野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作为2023年的开年新剧,其治愈、偶像、地域、情感等元素平衡杂糅的叙事风格,就像一股别样的清风吹进了受众渴望疗愈的心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一)治愈系的审美感受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客观记录和对个人情感的主观抒发,更是如何正确引导和弘扬道德观、是非观、价值观,如何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抒发人民美好愿望、向观众传递向善向美的正能量的一种方式。以往我国具有治愈色彩的现实题材作品并不多,而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则是一部少有的治愈系现实题材作品,该剧整体叙事风格较为舒缓,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剧中许红豆在经历挚友离开后,心理遭受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她选择辞职去云南实现自己与挚友之间的旅行约定,并在“有风小院”结识了一群各有忧愁的伙伴。该剧用台词“风的形成与流动”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处相同情境的人更容易惺惺相惜,正如“有风小院”中这群“同病相怜”的平凡人的相互治愈,给予了受众一股别样的情感共通力;同时,这种治愈系的创作风格通过调动受众的审美感官体验,实现了高度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作品本身的收益与带动现实中审美经济的双赢。比如,剧中所展现的云南美景,使其既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同时也推动了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地域系的民族风格

近年来,现实题材作品已成为整个电视剧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更多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映射和再现。自2020年以来,现实题材作品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有关乡村振兴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更多是呈现乡村如何振兴的实际过程,较少展示现实地域的风景和生活状态,而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是在云南小镇进行实景拍摄,剧中的民宿也真实存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云南小镇的地域风格。近年来,回归自然成为大众的审美向往,但这种向往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实现。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通过镜头,让受众跟随剧中的人物一起观赏云南特色的地域美景、感受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扎染、木雕、马场、果园、油菜花田以及当地女性的民族服饰,不仅展现了云南的地域特色,也让受众与剧中的阿奶、阿婶隔空相识,诠释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除此之外,具有云南特色、俏皮婉转的民谣也凸显了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令受众审美意识与民族意识得到了共通,地域叙事与情感共鸣完美融合。比如,该剧在拍摄宣传片时,为了更好地展现宣传片中的镜头而配以相应的音乐,音乐起,画面出,受众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整部剧对这种自然地域景色的记录满足了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四、叙事发展的时代性:审美意识的转变

格伯纳等学者提出的涵化理论对“主流化”和“共鸣”进行了阐释,揭示了大众媒介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加工成可以普遍共享的“符号(Symbol)”,让大多数人对此产生强烈“共鸣”而成为“主流”。正如主旋律电影的出现一样,受众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转变,催生了诸多乡村电视剧,尽管这类电视剧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但是缺少对现实生活温情治愈一面的刻画。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将现实生活与主流价值引导进行了较好地融合,在大众审美观念转变与主流价值导向之间实现了动态平衡,获得了受众的青睐与好评。

(一)大众审美观念的满足

诚如彭文祥教授所言,在传统的影视艺术生产中,创作者只能凭借主观经验去判断影像文本,进而将作品投入到观看市场去接受受众的检验,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诸多大数据可以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了解用户(粉丝)的观看习惯和互动行为,进而更好地掌握他们的观看需求。近年来,网络IP改编的作品,逐渐占据了影视剧的半壁江山。自2011年开始,电视剧作品从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数量逐年递增,网友及粉丝成为电视剧创作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受众爱看什么,创作者便向着哪个方向创作,比如,《甄嬛传》《琅琊榜》等高口碑电视剧。而《去有风的地方》是原创剧本,既做到了对传统文本创作的创新,又做到了对当下受众审美的精准把握。编剧水阡墨与王雄成擅长温情治愈的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其中《以家人之名》这部作品的氛围便与《去有风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家人之名》以亲情治愈叙事为主,以爱情友情为辅;《去有风的地方》则是以风景治愈、心灵叙事为主,其中穿插着友情、爱情、亲情以及家国情怀,塑造出了一个个平凡鲜活的人物,这种审美叙事满足了大众对自然的向往、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转变,形成了满足当下大众审美观念的电视剧作品。

(二)主流价值导向的融合

现实题材作品在创作时较多地融入了主流价值导向,其创作依托于现实,借助“鲜明的‘话题意识’直击大众的敏感神经,以此保持现实题材创作的新鲜感与敏锐度”。近年来,有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话题颇受关注,相关的电视剧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荧幕中,比如,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山海情》、真实事件改编的《大山的女儿》、农村女性拼搏创业的《幸福到万家》以及其他有关乡村振兴的电视剧《花开山下》《山河锦绣》等,这些电视剧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内化为一种审美意识融入作品中,是主流价值引导与审美意识精准融合的体现。但是,审美不仅存在审美愉悦的主观能动,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客观事实,同话题电视剧的频繁创作难以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容易导致同质化创作趋势。虽然创作者在《去有风的地方》中也提及了乡村振兴的话题,未刻意将主流价值引导以一种矛盾冲突的叙事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一种幽默化的方式进行了创作。比如,在修建书屋做特色旅游的计划实施中,村民对房屋的租金价格咬口不放、高材生谢之遥回村创业遭到父亲的阻挠,该剧并未过多地刻画这些矛盾情节,更多是以风趣幽默的片段叙事简述矛盾过程,核心展示了矛盾解决后诙谐中透露出的温情,同时,家国情怀的展现也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进行叙事,这种反套路叙事既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受众带来了审美愉悦与思想陶冶。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众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转变,人们开始爱上了慢下来的生活,促使了一些田园治愈剧的出现,但是,其数量相对较少,甚至在电影中也不常见。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向受众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电视剧类型,也因创作的审美意识与受众的审美意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获得了受众较高的评价。《去有风的地方》是田园治愈剧的开始,而不是巅峰,希望后期田园治愈剧的创作能加入更多元素,挖掘出更多的创作可能。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