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李 婧|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研究
详细内容

李 婧|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研究

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研究

李 婧

太原广播电视台

摘 要:技术驱动与平台支持下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呈现出沉浸式传播特征,开辟了新闻采编工作崭新的局面。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的生成动因、基本类型,探讨了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创作策略,旨在为当前融媒体新闻作品创新与改革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助力融媒体新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沉浸式传播;创作策略  

一、引 言

传统广电媒体借势新技术、新平台,促使媒体融合工作从最初拓展媒介形式、丰富传播渠道,逐步过渡到创新传播内容、变革传播模式阶段。基于虚拟现实技术、H5技术、移动终端、智慧平台的融媒体新闻,将观众的认知从“临场感”推向“在场感”,形成“身体沉浸”与“心理沉浸”的双重体验。沉浸式传播展现了融媒体新闻的时代性、先进性与探索性,赋予融媒体新闻强大的创新驱动力与传播影响力,也为新时代新闻传播研究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学理场域和知识图谱。

二、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的生成动因

(一)技术驱动创造沉浸式效果

先进技术是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和创造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驱动力。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5G、4K/8K、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全流程各环节的综合运用,抢占全媒体时代战略高地。”先进技术促使融媒体新闻作品呈现出智能化、云端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特征,创造出交互式、全息化、沉浸式视听效果。比如360°视频/图像技术,呈现了新闻现场的全景图像,使观众能够自主选择所要观看的新闻信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与混合现实(MR)技术推进3D建模,重现新闻现场,打造拟真现实,能够引导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新闻事件;位置服务(LBS)与5G全息异地同屏传输技术带来了新闻采编的崭新视角与新颖素材,打造出宏观场景化新闻作品,让观众全面认知新闻事件;H5技术增强了页面视频、图像、场景的立体感与互动性,引导观众沉浸于新闻页面场景之中,并积极参与新闻互动。

此外,随着动作捕捉、编辑处理等应用服务的发展,新闻工作者创新性地运用沙画技术、动漫技术来创作新闻作品,让观众沉浸于虚拟情境之中,并获得趣味性、娱乐性的观看体验[2]。这些先进技术在客观上为融媒体新闻创造沉浸式传播效果提供了支持,是沉浸式传播重要的生成动因。

(二)媒体融合带来开拓性语态

新媒体创造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媒介生态,推动了台网协同、固移融合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跨屏、跨域、跨网、跨终端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全景新闻纪录片、全景新闻现场报道、虚拟现实场景新闻、虚拟现实新闻游戏等开拓性新闻叙事语态,促使早期的“播新闻”“报新闻”向“全息展现”“交互传播”升级,且更注重满足观众的参与感、在场感、获得感,最终带来沉浸式传播效果。比如,短视频专题报道《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创作团队由新湖南客户端、湖南日报社、华声在线人员组成,该团队发挥端、网、报融合优势进行脚本设计和方案拍摄,运用带有鲜明记录特征的视频设备Gopro,基于第一视角采集新闻素材,后期融入动画、手绘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故事主角龙金彪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并传达出团队成员的真实感受。整个作品以“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拉近了观众与十八洞村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运用Vlog第一视角表现方式,引导观众沉浸于叙事情境之中,更细致地感受视频新闻内容,更真切地体验角色生活经历。由此可见,媒体融合不仅提升了屏、域、网、端、报等媒介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工作能力,为融媒体新闻采编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也进一步强化其沉浸式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生态,实现新闻价值。

(三)社会责任催生内生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大众媒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和谐氛围、助力经济发展、构建公序良俗环境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新时代舆论格局与传媒生态,对媒体融合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与前瞻性规划,先后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媒体社会责任,从意义、目标、任务和原则等角度对媒体融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融媒体新闻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内生性动力。与此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宣部、广电总局印发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文件,明确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思路,肯定了融媒体新闻的重要价值,致力于将县级融媒体新闻中心打造成为新闻宣传主战场、主阵地。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仅使融媒体新闻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和设备,也更加重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特征,结合目标观众需求,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技术开展新闻采编播创新工作,打造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的优质新闻作品,增强融媒体新闻在传播主阵地和新兴传播阵地中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品牌辐射力。

三、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全景新闻纪录片

全景新闻纪录片是指充分运用地理位置数据、大数据、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真实社会空间或信息平台之中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性、全方位、动态化展示,观众从“上帝视角”俯瞰整个现场,从“宏观层面”审视新闻内容,从而沉浸于新闻作品之中,准确透视新闻本质。全景新闻纪录片主要是全景式表现新闻现场和事件,比如,新华通讯社出品的卫星新闻纪录片《太空的见证》,不仅综合运用航空测绘、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技术,从太空视角展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还引入了大数据信息,全面地展示了脱贫攻坚所取得的诸多成果,使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脱贫攻坚的壮举与成果,直观地欣赏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此外,在《她》《羊》《梯》《林》《沙》篇章中还引入了老百姓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传达出感人至深的信念、宗旨、理想与奉献精神,使观众不仅获得了新鲜、趣味、真实、共鸣的视听感官,潜移默化地产生了“身体沉浸”与“心理沉浸”双重体验,也更深刻、全面地感知到新闻纪录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观念,进而增强对于新闻纪录片的认同感。全景新闻纪录片将传统新闻纪录片推进至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的新高度,不仅有助于提高新闻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与深刻性,也有助于观众理解,深化对新闻作品的认知。

(二)全景新闻现场报道

全景新闻现场报道也是融媒体新闻的重要形式,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展现新闻现场,提高新闻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此类新闻作品,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给观众带来全景式现场报道。其中,“时间”是指突破传统新闻现场报道时间短、内容简略的局限,充分运用携带方便且应用服务丰富的移动端和数据流量庞大的5G技术,为观众带来全程式、多角度的现场报道,从而使他们对新闻事件拥有更加全面的认知。“空间”是指打破传统新闻现场报道空间小、场景不够多元的限制,运用VR、AR、XR、9MR、Lbs技术,创造出拟真式的虚拟空间,生动再现新闻发生的场景与过程。比如央视网的新闻作品《VR浸新闻》,运用地理位置数据、VR、卫星遥感等技术,全景式展现了化屋村、德胜村、武汉站、武大校园、北部湾水下考古现场等场景,甚至还将观众引入叠溪救灾、丰城电厂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之中,使他们全景式地观看新闻现场,并能够自由地选择运动路线、观看视角、场景信息等,从而产生沉浸式观看体验,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全景新闻现场报道,充分展现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融媒体新闻创新的赋能作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设备升级,此类新闻作品将逐步成为融媒体新闻的主体,满足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即时性、趣味性、直观性新闻的体验需求。

(三)虚拟现实场景新闻

虚拟现实场景新闻是指运用VR、AR、XR、MR技术建构虚拟场景、设计虚拟角色、呈现新闻内容,从而引导观众沉浸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与实体行为系统之中,获得趣味性、参与性、真实性的观看体验。除此之外,虚拟现实场景新闻还能表现历史性新闻题材,甚至建构超现实新闻内容。一方面,在部分新闻事件已经发生且工作人员无法获取第一手素材的情况下,新闻创作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再现新闻现场和事件。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解码十年》,运用XR、扩展现实、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还原、三维建模等技术,通过“一镜到底”的主角设计,打造出“扶摇天地间”的虚拟现实情境,展现了新时代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历史成就,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历史场景,传达了真实的故事与情感,发挥了思想教育、文化传承、舆论引导等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创作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突破客观条件局限,建构超现实新闻内容。比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新立方智能演播室进行了一场“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将演播室“搬进”太空站,主持人与王亚平进行面对面交流。总而言之,虚拟现实场景新闻不仅实现了从同屏、跨屏到融屏的过渡,从真实场景、虚实结合场景到全虚拟场景的升级,也拓展了新闻题材,创新了新闻内容,增强了融媒体新闻作品的沉浸式传播效果。

(四)虚拟现实新闻游戏

新闻游戏是指通过创作参与性、互动性的趣味游戏,潜移默化地传播新闻内容。随着信息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升级,此种新闻制作方式推出了虚拟现实新闻游戏,并带来了更强的参与性与沉浸式效果。比如,2014年《人民日报》启动“中央厨房”碰碰词儿融媒体工作室,推出“角色参与式”和“任务挑战式”两大类虚拟现实新闻游戏。在《警惕身边的他》等角色参与式虚拟现实新闻游戏中,用户选择毕业大学生李四、留学生张磊、ADS研究所工作人员谢枫三种角色,以不同身份开启三段不同的故事,并不断做出选择,控制剧情走向,从而获得强烈的趣味性、刺激性体验,同时强化对于反诈知识与技巧的认知。在《全国两会》等任务挑战式虚拟现实新闻游戏中,用户打开游戏页面,在进入游戏之后获取总理红包,随后一边进行游戏通关,一边表达个人想法,最后再将游戏结果分享至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参与新闻游戏。用户在游戏中既是内容生成主体,又是传播主体,被新闻内容深深地“穿透”和“浸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赛博人”。先进技术和设备促使虚拟现实新闻游戏形式更加多样,用户参与感、沉浸感更加强烈,从而进一步推进融媒体新闻作品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发展,强化新闻传播效果。

四、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策略

(一)叙事层面:“融通”与“同构”的叙事方式

叙事决定着融媒体新闻的铺陈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沉浸式传播效果。新闻作品必须内容紧凑、参与性突出、趣味性强才能使观众始终保持浓厚的热情并沉浸于新闻情境之中,系统、深刻地认知新闻内容,准确感知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在叙事层面,融媒体新闻作品要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构建“融通”与“同构”的结构体系,创造沉浸式传播效果。“融通”强调新闻作品中的每个场景、事件甚至画面都融为一体,并集中传达统一的主题与思想。比如,人民日报社创作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展现了1分钟内有33个婴儿诞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复兴号”前进5833米等,内容集中传达“改革开放40年成就源自每一个人努力”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提高了融媒体新闻内容的紧凑性,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基调,营造了一体化的场景氛围,也增强了观众5的沉浸感与认同感。“同构”要求新闻作品通过虚拟场景内探索、趣味游戏、功能选择的方式引导观众参与新闻叙事,或主动选择观看视角与内容,或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互动任务,从而沉浸于场景化、参与性、趣味性的新闻观看体验中。“同构”带来了开放、自由的叙事方式,既增强了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效果,又满足了观众个性化的新闻内容认知与体验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新闻作品的价值。

(二)内容层面:“共情”与“共时”的新闻内容

“内容为王”媒介环境下,共情与共时的新闻内容也是融媒体新闻作品增强沉浸式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共情”是指挖掘契合观众生活实际的题材,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通过大量鲜活的细节与富有特色的苗家俚语讲述了十八洞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展现了村民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鼓岭!鼓岭!》通过沙画的方式,讲述了美国人加德在福建的特殊故事,展现了鼓岭的美丽景色和我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中美人民的深厚情谊。这些作品通过真实内容和真情实感吸引、打动观众,引导观众沉浸于新闻叙事情境之中,进而深化他们对融媒体新闻作品的理解与认知。“共时”强调观众共享同一个当下,一是要运用直播、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拟真性环境,使观众全程、直观、细致地观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并沉浸于在场体验;二是要提供发表个人观点和进行互动沟通的弹幕功能、留言板等渠道,让观众能与同时观看新闻作品的群体进行互动,获得共时观看感受。总而言之,“共情”为观众带来了他们所认可的新闻叙事内容与情感思想,“共时”营造了在场性、参与性的情境氛围,二者是融媒体新闻作品增强沉浸式传播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决定着融媒体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与价值。

(三)视听层面:真实与虚拟的视听效果

融媒体新闻作品视听层面的真实与虚拟交融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过虚拟情境来表现真实的新闻内容,比如,虚拟现实新闻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任务挑战游戏以及虚拟现实场景新闻中的沙画新闻作品、动漫新闻作品等,均是通过虚拟情境再现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其形式生动、价值突出、参与性强,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二是运用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新闻内容,比如全景新闻纪录片、虚拟现实场景新闻中的部分作品,将真实照片、视频、书信之类的新闻素材与虚拟现实空间、事物、角色相结合,呈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视听效果,从而提高新闻作品的趣味性。三是采用特殊技术和设备全景式、活动性展现真实场景,呈现真实内容,比如全景新闻现场报道,借助地理位置数据、VR、卫星遥感等技术,使观众拥有了“上帝视角”,能够全景式、自由地观看新闻现场。视听层面的真实与虚拟交融所带来的沉浸式传播效果主要是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实现的,给观众带来了先入为主的体验感,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沉浸于新闻叙事情境之中。

五、结 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效果的形成动因在于技术驱动,媒体融合带来开拓性语态,社会责任催生内生性动力,由此造就了此类新闻作品特殊的视听效果与传播价值。融媒体新闻作品沉浸式传播,依托于全景新闻纪录片、全景新闻现场报道、虚拟现实场景新闻、虚拟现实新闻游戏四种新闻类型。对此,新闻工作者必须采用“融通”与“同构”的叙事方式,打造“共情”与“共时”的新闻内容以及真实与虚拟的视听效果,才能提升融媒体新闻作品的沉浸式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其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