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诗教育人创新实践研究与启示——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柯卓英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诗教工作者对于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依托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概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诗教育人的意义,深入探讨了高校诗教育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与特色,并据此提出对高校诗教建设的若干启示,旨在多维度构建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充分发挥诗教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诗教传统;创新与实践;特色与启示
一、引 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落实大学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历久弥新的精神瑰宝。传统诗词中蕴含的爱国精神、核心价值等,能够塑造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人格。高校要通过诗教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诗教育人的意义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诗教育人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影响持久的教育实践。“在高校教师身份与立德树人内在一致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四个方面给出了回答: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天然属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工作场域内的内在规定,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评价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称号的核心内涵。”中华传统诗词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诗教传统育人模式则充分彰显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一)提升诗教育人效能,助力立德树人长远目标的实现
“传统诗教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受到现代价值原则的洗礼,进而经过定位调整、内容选择和形式拓展,以文学美育的形式继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提升高校诗教育人效能,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为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其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与活动载体,为推动立德树人长远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诗词创作与朗诵活动,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这与推进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同构性。比如,通过线下丰富多彩的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深刻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线上云端分享诗词创作与诵读视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
(三)传承诗教传统,实现诗词的社会价值
将中华诗教传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过程中充分彰显诗词的社会价值。高校传承诗教传统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诗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将高校丰富的诗社活动、“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中的诗词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中的诗词教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诗词创作与吟诵”,与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相结合,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主题诗词,并举办诗词展示活动,以此讴歌时代楷模,弘扬时代精神。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诗教育人创新模式
诗教育人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以诗教育人为切入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和热情,还能触动他们的诗性思索,从而达到体悟人生的审美境界。
(一)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创作诗词,讴歌时代精神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尤其我们身边的最美逆行者,极大地鼓舞了师生战胜疫情的信心。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围绕讴歌新时代奉献者的大无畏精神,创作了120余首诗词作品。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择优发布相关主题诗词,并评选出优秀作品10余首。主题创作活动在助力学生感悟时代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二)组织师生参加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旨在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研习中华经典,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中华诗教传统。在首届大赛中,西安石油大学共有14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创作了相关主题诗词作品,经过严格评审,择优推荐50人的诗词作品在线提交参赛,其中2人分别获得创作类一等奖和三等奖。2025年,学校将继续组织师生参加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尤其是其中的“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和“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
(三)迎国庆、礼赞党的二十大,讴歌祖国建设伟大成就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西安石油大学组织学生积极创作以国庆为主题的诗词。比如,2019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围绕欢度国庆主题创作了80余首诗词,并将部分诗词翻译成英文,其中3首在校报上发表;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2021级翻译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作了100余首相关主题诗词;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则围绕中华诗词学会官网发布的60余首歌咏党的二十大主题的诗词曲,撰写了60余篇鉴赏文章。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了对祖国、民族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开展相关主题诗词创作
围绕脱贫攻坚、国庆节、世界环境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父爱母爱、校庆等节点开展主题创作活动,使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平均每个主题创作诗词作品110首。诗词创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引导学生关注民生疾苦、世界环境的变化与发展,激励他们为建设伟大祖国、保护生态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组织人文考察,深度感知地域文化特色
将诗教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是诗教第三课堂的理想形式之一。比如,2019年5月19日,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乾陵博物馆等,并创作了60余首以反映陕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诗词;每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均围绕陕西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进行诗词创作,每届学生平均创作诗词60余首。2023年4月13日,第二届“国际中文日”举办了“颂仓颉”诗词创作、吟诵、讲解等活动。通过拜谒仓颉庙,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和汉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为深刻地感悟,从而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024年4月23日,在“诗经里”举办第三届“国际中文日”活动,围绕《诗经》主题,运用多种语言诵唱《诗经》,在沣水滨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六)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支撑,积极申请相关研究项目
在诗教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西安石油大学积极依托项目探索诗教理论及其审美价值,以指导并提升诗教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相关成果获得2020年校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创新奖,并获批多个研究项目,包括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陕西高校诗社现状的大学生诗教研究”、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度“立德树人”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诗教活动的高校社团立德树人功能发挥与对策研究”、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国际传播中‘诗词吟诵与创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及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诗词创作与吟诵’课程改革与诗教育人创新实践研究”等。
四、当前高校诗教育人创新实践与特色
诗教回归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校园文化凝聚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长期诗教育人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凸显行业文化和弘扬石油精神为核心的育人特色,通过创作与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以创作推动育人,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一)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西安石油大学作为一所石油行业院校,其“铁人精神研究中心”荣获第四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开设了“铁人精神概论”“铁人精神的文化解读”等公选课,校园内的道路和建筑命名也巧妙融合石油文化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石油文化氛围。师生围绕石油精神、铁人精神、延安精神等主题创作了大量诗词,体现出行业文化的特色。例如,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以铁人王进喜为主题,创作了60余首诗词曲。在创作中,他们深刻感悟石油精神的内涵,这一实践成果充分体现出学校坚持石油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和延安精神铸魂的培养理念。
(二)传统诗教与立德树人相统一
德育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诗词活动以其生动灵活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诗词创作与吟诵”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传统诗教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在人文学院名誉院长陈忠实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师生围绕西安石油大学“学为好人”的院训创作了60首相关主题诗词作品。同时,通过阅读先生著作,体味其真谛,并以中华传统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认知,从而实现了诗教育人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实习实践与诗词创作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每年都会进行集中实习,主要围绕省内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考察调研,并创作相关主题诗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中国语言文化”课的实践活动进行诗词创作与翻译,在对比中感悟汉语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志愿者教师在海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习,他们身在海外,心怀祖国,常常通过创作诗词表达爱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在2024年“国际中文日”活动期间,师生围绕《诗经》主题创作了60首诗经体诗歌,并在“诗经里”举办《诗经》诵唱等活动。
(四)诗教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高校诗教活动主要以中华古典诗词为基础,将创作与文化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申请相关理论研究项目,以研究促教学,提升诗教效果。诗教理论研究对于拓展校园文化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通过探索多模态诗词教学的优越性和特异性,进行相关模态符号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运作策略分析等方面的理论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诗教传统讴歌时代精神》荣获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对高校诗教育人建设的若干启示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诗教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对高校诗教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保持诗教活动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它倡导将诗词创作融入教学实践,与海内外媒体合作推广学生作品,从而以诗教活动促进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提升诗教活动质量。
(一)加强高校诗教建设,推动新时代校园文化发展
诗词文化和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应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诗教活动的践行者。通过感受诗性文化,提高审美格调,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持久且可见的校园诗性文化,体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二)与时俱进,围绕主题创作,保持诗教活动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
高校应举办诗词创作与朗诵活动,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时俱进、讴歌时代精神的专题诗词创作,结合舞蹈、器乐演奏、唐装汉服展示等元素,达到音美、舞美、视觉美的审美效果,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在吟诵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味诗律节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诗词,并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感受中华诗词炼字之美与节奏韵律之妙。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诗词类比赛,在创作中体悟诗教内涵,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诗词创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体现诗词教育功能的回归。它不仅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还能激发他们的诗意思考,从而体味人生的真谛,激励他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热爱生活。“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它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丰富多样的诗歌创作、诵读、讲解比赛等诗教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尤其是远赴海外任教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更能在创作中体悟诗教真谛,从而培育爱国情怀。
(四)教学实践实习中掌握诗词创作知识
在各专业学生中,不乏传统诗词爱好者,他们对诗词创作充满热情,并乐于通过诗词创作表达对学习实践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学生在心理认知和专业知识实操体验中的感悟极为重要。诗词创作是对实践实习进行再思考的重要过程,创作中的收获往往超越了诗词本身的意义,成为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次反思与总结。通过创作,学生理解并掌握传统诗词中平仄、押韵、对偶等基础知识,从而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技巧。
(五)与校报、国内各网络平台、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推送学生作品
在诗教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平台发布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作品供大家学习借鉴。一般通过诗社、诗词课堂、诗词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评选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曲作品,并在校报专刊、官微、学院微刊等校园媒体平台发布。中华诗词在海外的传播范围广泛,高校可推荐学生优秀作品至海外华文媒体,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安排相关专业学生撰写诗词鉴赏类文章,择优推荐给各类网络平台发表。通过在国内外相关网络平台发布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更多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六)创新理念,以诗教活动促进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指导诗教活动
理念创新在于将中华诗教理念贯穿始终。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性文化的国度,传统诗词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诗性文化的影响力非同凡响。文化类、文学类、语言类、教育类、写作类课程,均离不开诗体文学。诗体文学既是文化的呈现,也是语言文字的展示。用诗体文学教育、浸润、培育人,能够使学生到达诗意的境界,从而提高其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诗教活动是诗词理论的具体实践,能够为传统诗教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推动诗教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构建起“教授—学习—诵读—创作—讲解”一体化的全新模式。与此同时,诗词理论从创作技法到思想内涵等方面,为学生的诗教实践活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在诗词鉴赏、传播、创作和教育等层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显著提升了理论素养。
六、结 语
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宏观视角,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依托,深入探讨了高校诗教育人创新模式及实践特色,并据此提出对高校诗教建设的若干启示。总之,高校应立足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审视诗教传统,深入挖掘其精髓,阐释其现代价值,并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探索并建构当代的诗教文化体系。同时,通过持续创新诗教育人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多维度营造诗性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诗教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