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视觉化写作策略探析
马春梅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社会部
摘 要:视觉化写作是一种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创作手法,多年来在新闻创作和媒体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催生出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本文探讨了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全媒体发展日趋明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丰富技巧和方法,优化视觉化写作,使其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彰显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推动新闻增值。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融合;视觉化;写作策略
一、新闻的视觉化写作
新闻的视觉化写作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和技巧,使新闻内容呈现得更加立体、生动且富有画面感和活动感的写作方式。它旨在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类似观看影像新闻的体验。通过视觉化手段创作出的新闻作品,通常被称为“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最早由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辅以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而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由此可见,生动性、形象性和可读性是视觉化写作所追求的核心要素。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持续进步,媒介环境正经历着显著变革,新闻的视觉化写作方法也随之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平面媒体为应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开始强调转变写作观念,将程式化、概念化的生硬表述转变为“可闻、可见、可感、可触”的形象化生动表达。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视觉化写作,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如今,媒体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并迈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连接时空、现实与虚拟、人与物,以及各种场景的媒介形式或将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此趋势下,视觉化写作策略如何创新,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探讨。
二、视觉化写作着力点的变迁
2010年,《新京报》曾将视觉化写作策略运用于天气预报中:“新年伊始,北京的天气有点冷。昨天凌晨3时,气温仅有-10.1℃。白天,在乌云的遮挡下,气温也没能爬起来……今天后半夜,一次明显的降雪过程就要开始了,而今天白天,则是两次雨雪天气的间歇,显得风平浪静。”。这种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化表达,充分体现了都市媒体的风格,曾获得读者和同行的广泛认可。然而,将“天气预报”转变为“气象新闻”,以吸引读者的视觉化写作手法,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已不再适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气信息已成为各种媒体终端上随手可得的内容资源,甚至可由AI自动生成。因此,创作者若继续在类似领域进行视觉化尝试,很难取得成效。
从人们当前的新闻获取习惯来看,信息接收呈现出两极化特点。所谓两极化,是指要么信息极端简单化、碎片化,仅需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或片段新闻;要么极端复杂化,需要了解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者追求的是快速报道和及时更新,后者追求的是调查性报道和深度新闻。学者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兴起,使得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大幅提高,新闻信息从贫乏变为海量,而信息接收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快捷方式获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又希望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重大事件有深度了解,获得全面感知。如今,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的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实现了全面融合,达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标。对于“注意力”“关注度”的争夺,不再是不同媒介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对抗全媒体时代信息过剩的新战斗。因此,从信息呈现两极化的特点出发,继续探索视觉化写作策略,应更加注重发挥其在深度报道和富含独家观点的分析评论中的优势,让报道更加生动易读,让观点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三、全媒体背景下的视觉化写作策略
“视觉化”指的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图像的一种大脑想象能力。视觉化写作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写作方法和技巧,激活人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将视觉看到的文字转化成声画图像呈现在脑海里,从而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接受文本信息,形成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新闻的“可感性”就此被激发。
(一)内容呈现的视觉化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媒体从业者对视觉化写作方法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内容讲述得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本身具有抽象性,而现实世界是具体的,为了使抽象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变得具体可感,创作者需要提供能够被“看见”的形象支撑。视觉化写作手法弥补了文字表现力的不足,在文字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感性认知奠定了基础。因此,“视觉化”写作中,创作者需要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分享给读者。
1.强化“形象”叙事,使文字产生“视效”,化解抽象感。“形象”叙事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两个:一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报道,将对新闻事件的平淡记录转化为有起因、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的讲述。故事本身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样的具体故事更具生命力,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二是将“叙述”转化为“表述”,细致描绘人、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以促进“视效”的产生。比如,《人民日报》刊发的《申纪兰的根与本》一文,开头并未使用常规的“定语式”“概括式”表达,而是描写了一系列具体的“形象”:“下两道坡、拐两个弯”走进申纪兰的新房,房里“一摞又一摞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合影的照片,还临时摆在一张长条桌上”……通过呈现房子、照片、长条桌等具体“形象”,使读者自然地融入文章情境,同时对人物身份和所处环境产生初步认知。
2.增加直接引语,使文字产生“音效”,营造氛围感。哥伦比亚大学的麦尔文·曼切尔教授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必须将直接引语融入新闻的重要部分”,认为这是报道新闻的一条重要法则。所谓直接引语,即对当事人原话的直接引用。使用直接引语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倾听”视角,使文字仿佛产生“音效”,类似于视频作品中的“同期声”。这些真实的话语紧密关联着当时的人物、事件与背景,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报道情境,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提升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突出细节描写,使感触高清化,弥合疏离感。深入挖掘并突出细节描写,能够有效增强新闻的画面感,还原新闻现场。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高清图画。如果说电脑、手机屏幕的像素限制会影响细节观感,那么文字对细节的呈现效果则取决于创作者的观察能力和笔触的细腻程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费伟伟在谈及写作中的细节时曾说:“如果说主题是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就是血肉。”由此可见,细节最能触动读者的感官。以北京新闻奖二等奖作品《雷神山战队10天10夜》为例,该文包含大量细节描写,如“我身高1.78米,长了一双46码的大脚,硬是挤进43码的鞋里,把10个脚趾挤成一团儿”。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显然已经超越了“镜头”所能捕捉的范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人物虽承受着身体的不适,却依然坚守岗位的状态,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篇章结构的视觉化
随着媒介融合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影视思维和手法被移植到新闻写作中,拓展了视觉化写作的空间。如今,视觉化写作不再局限于对“画面”“音效”“感触”等元素的呈现,而是通过篇章设计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增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
1.场景化开头:打破沉闷,引人入胜。场景式开头指通过具体描述某个场景或情境来引出文章的核心人物、事件或主题。这种叙事技巧常见于小说、影视剧创作中。若将其应用于新闻报道,则能赋予文章强烈的现场感,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如此呈现,不仅能将与主题相关且富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置于开头,吸引读者注意,为后续内容展开奠定基础,还能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结。例如,北京市专业报刊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准支出型贫困”——一个突破性概念的提出》便采用了这一手法。该文报道了山西大学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助推精准扶贫的故事。文章没有采用传统的“接受扶贫任务——开始扶贫调研——解决遇到的问题——成功完成调研”的线性结构,而是在开篇便描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场景:“来到山西省五台县的茹村乡,当看到村民们盖着平房或小楼,餐桌上摆满了蔬菜和肉类,甚至还有自家种的蔬菜或养的家禽,我不禁疑惑:这就是贫困县居民的生活吗?温饱似乎已不再是他们最迫切的问题了。贫困,与我想象中的样子截然不同。”作者通过细腻直观的描写,将亲眼所见的“贫困”场景呈现出来,引发了“我”与读者心中共同的疑惑。场景与认知的反差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深入阅读,文章则在探寻矛盾根源的过程中层层推进,使一个较为严肃的题材在巧妙的结构铺陈中变得生动且耐人寻味。
2.镜头化调度,打造视觉化的草蛇灰线。镜头调度是指导演或摄影师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根据剧情需要和艺术要求,对镜头的选择、摆放、运动和衔接等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的过程。合理运用镜头调度,能有效表现故事情节,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绪。若将镜头调度的思维运用于新闻作品写作中,则能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可读性。《前线》杂志新闻通讯作品《一根糯玉米结出的“创新红利”》便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道:“刚刚‘下播’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翠云,最近有点‘飘’。50多岁的她,新烫了头发,扎起冲天鬏,还别着玉米装饰卡子,这卡子18块钱一个,不算贵。”这篇报道讲述的是平谷区通过“博士农场”项目打通玉米种植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做法,但“玉米”在文中第一次出现并非实物,而是一个发卡的形象。当读者对文中人物“飘”的原因产生好奇时,便自然实现了镜头化调度的转场:“某种程度上,给王翠云底气的,正是这小小的玉米。”在后文的讲述中,镇党委和村“两委”决定种植鲜食玉米——博士团队负责人王荣焕在北台头村种下第一茬玉米——设计出高端玉米品牌“棒台头”和中端玉米品牌“鲜头玉”……玉米成为贯穿全篇报道的线索。文末,“记者问王荣焕,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可以结题了吗?望着饱满的玉米穗,王荣焕说,一切才刚刚开始。”玉米再次出现,而且结出了“饱满的玉米穗”,与文章主题相呼应,使报道完整且富有深意。
3.“蒙太奇”手法,增强言外之意。蒙太奇原是法语中的一个建筑学名词,意思是将原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装。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影视领域,用以描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通过运用蒙太奇,镜头之间能够产生内在关联和动态效果,从而建构出一个再现现实、表征意义和营造氛围的艺术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蒙太奇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于视听媒体创作,还可被视作一种组织结构和思维方式,应用于新闻写作中,以强化视觉效果,激发读者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
将线性的蒙太奇手法应用于新闻写作,能够有效增强现场感和故事性。以深度调查报道著称的《南方周末》就常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一文写道:“上班途中,我瞥见厂房窗户里探出两张脸,一动不动,凝视着路上的人流。由于距离太远,无法看清表情,也听不见任何声音,窗内的他们不过是两个黑点。然而,站在他们的角度,这条路上无疑也是一大群移动的黑点。在庞大而单调的白色厂房背景下,他们显得如此渺小而相似。”作者通过一系列景物描写,将这些视觉化的片段“组接”在一起。尽管没有使用解释性语言,读者却能通过这些生动画面,强烈感受到产业工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代入感极强。
将对比性的蒙太奇手法应用于新闻写作,能够有效强化意义表达,突出主题,并凸显新闻价值。比如,《新京报》发表的“瞬间故事”报道《一双新鞋一个碎梦》便是典型案例,讲述了父亲李奇在地震后忍痛送别逝去的孩子李梦的故事。文中写道:“这双鞋在5月12日早晨才刚刚穿在孩子脚上,圆了男孩三年来的一个梦。而李奇下定决心购买这双鞋,花了同样长的时间,因为它相当于自己半个多月的工资。”通过将儿子“三年的梦”与父亲“花了同样长的时间”下决心购买进行对比,凸显了这双鞋的来之不易,以及它对孩子及家人的意义。同时,文章还将李梦才穿上一天的“新”鞋与突然“逝去”的年轻生命并置在一起,凸显了鲜活生命、成长希望和家庭幸福的瞬间破灭。尽管全文未提及“悲痛”二字,却让读者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惋惜,情感冲击十分强烈。蒙太奇手法的精髓在于通过画面的组接传达作品意图,将这种创作思路应用于新闻写作,同样能带来新颖的意义。
(三)观点的视觉化
1.图像与文字结合,使观点更加清晰。在新闻报道中,观点的视觉化传播由来已久,最初以“图”语言的方式呈现,常见的形式是新闻漫画。读者通过阅读漫画内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提炼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媒介形式的日益丰富,“图解”式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比如,“图解两会”“图解政府工作报告”等。这些报道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图形、准确清晰的数据以及简明扼要的文字,清晰明了地传递相关信息和重要观点。
2.形象与表达深度融合,使内涵升华。在迈向全媒体时代的进程中,“图像语言”与文字不再彼此独立,也超越了图文简单搭配的模式,二者更深层次地结合与互动,正成为“视觉化写作”新的创作路径,为观点的视觉化表达开辟了更多可探索的空间。以澎湃新闻创作的H5新闻作品《天渠》为例,它讲述了贵州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竭尽一生带领村民修渠、带动新一代致富的故事。作品以“水”为核心线索,通过水流的走向引导用户下拉页面,连接并展开长幅连环画面,其中巧妙穿插动画,渐进式地推进叙事,读者手动点击屏幕焦点处,还能展开360°全景照片。整个作品的图文有机结合、相互映衬,在交互式阅读中徐徐展开,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该作品以视觉为主导、文字与多种表现手法相交融的创作方式,实现了观点的视觉化呈现。文字在其中扮演着两种角色,其隐性角色是整部作品的底稿,完全隐藏于画面之后,让人看到的只是具象的画面——从水到裂纹,再到树枝,故事画面自上而下展开,年轻人的讲述随着画面徐徐呈现,最后拼凑出黄大发清晰的人物形象,引领读者感受人物故事的变化发展以及黄大发精神的传承。文字的显性角色则是嵌入画面的文字部分,与图像甚至声音等元素“互文”,使读者获得沉浸式互动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仿真环境中,情绪和思想也随之同步推进,实现对报道内涵的深刻领悟。此外,该作品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对故事矛盾冲突及节奏的精准掌控,以及对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构建出清晰的叙事逻辑,并赋予其强烈的感染力,将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完美融合,收获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 语
追求更佳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增值,是全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语言文字这种应用广泛的信息符号,经“视觉化”写作手法加工后形成的新闻作品,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可感性”,丰富了其阅读体验,还有效展现了语言文字在激发丰富联想和多义性体验方面的优势,彰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凭借这种方法,新闻作品在全媒体时代突破了“信息尘埃”的阻碍,获得更多读者的阅读、欣赏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