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革命文物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基于情感层次理论
王 坤
兰州工商学院
摘 要: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重要实物见证。本文运用情感三层次理论,全方位挖掘甘肃革命文物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旨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关键词:情感层次理论;革命文物;建党精神
一、引 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随后,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中包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革命文物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在革命探索、实践和斗争过程中遗留并保存的相关文献和实物。革命文物的形式多样,包含革命物品、革命遗迹、革命纪念性建筑、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以及革命事迹等。从情感意象角度剖析革命文物中蕴含着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以情感层次理论为基础,从认知主体的不同情感维度,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来分析研究,帮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二、革命文物资源概述
(一)革命文物的概念界定
革命文物概念的确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从世纪30年代初“牺牲战士之遗物”到20世纪50年代初“革命文物”概念的提出,大约经历了20年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革命文物宣传工作会议召开,“革命文物”的概念才逐渐成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从未停止革命文物的收集与陈列活动,其资源的界定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与完善。2008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在《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革命文物的定义:“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在《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指出,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人民不忘初心,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2020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将革命文物定义为:“与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二)甘肃革命文物资源概述
2024年10月,甘肃省文物局官网发布的文章《潜心为国护宝,赓续历史文脉——甘肃文物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中提到:甘肃省拥有61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全省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4241(件/套)。从中国革命伊始,甘肃省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如张一悟(甘肃榆中县人)、胡廷珍(甘肃临夏人)、王孝锡(甘肃宁县人)等,他们在甘肃省广泛开展革命活动。这一阶段留下的革命文物包括兰州中外大药房——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活动地点遗址、五泉山嘛呢革命旧址以及张一悟纪念馆等。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工作主要集中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这一时期的革命文物主要包括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等。1934年底,习仲勋、张策等同志来到南梁,从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南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保存完整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期北上抗日的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同志率领下进入甘肃两当县,再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进攻腊子口,兵至哈达铺,进驻榜罗镇,占领通渭城,越过六盘山,最终到达陕甘交界的环县东老爷山,基本完成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任务。此后,党中央派左权和聂荣臻于1936年5月再次率领红一方面军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红军长征时期留下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它们大都保存在当地红色革命纪念馆。这一时期的革命文物包括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茨日那毛主席旧居、俄界会议旧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会宁会师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以及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在兰州成立,宣传抗战,组织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的革命文物有甘工委创办的期刊《西北青年》《战号》《回声》等。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甘肃工委特派员罗扬实奉命秘密来兰州开展党组织的重建工作。1949年8月,兰州战役爆发,瓦解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统治,摧毁了其战略防御体系。这一时期留下的红色资源有营盘岭——兰州战役遗址、中山铁桥——兰州战役战斗旧址、窦家山战斗遗址、兰州战役纪念馆、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三)甘肃革命文物分类
革命文物资源包括革命史料、革命建筑、革命实物等。其中,革命史料包括电报、会议记录、信函、照片、手稿、传单、日记等;革命建筑包括战斗遗址、会议会址、指挥旧址、纪念性建筑等;革命实物包含革命战争时期遗留的战士生活用品和军需用品等。甘肃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涵盖了上述各类资源。在革命史料方面,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了包括中共六大党章,中央致红一、二、四方面军贺电,《新陇》杂志(包括创刊号)以及张一悟曾珍藏的《新青年》等。除此之外,还有王孝锡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草案》手稿、人民抗日红军“告各界同胞书”、红军标语等一级文物。
在革命建筑方面,甘肃省拥有许多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和遗址,包括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岷州会议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台县高台烈士陵园、迭部县俄界会议遗址、通渭县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皋榆工委协军团旧址等。
在革命实物方面,甘肃省各地博物馆陈列了包括宁县博物馆陈列的毛泽东亲自赠予刘志仁的近代方格条纹毛毯,会宁长征胜利纪念馆陈列的热烈庆祝红军大会合宣传牌,甘肃省博物馆藏“卫生豆浆”提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财政人民委员印章、狄道县第六乡姚家坪人民义勇队队旗、党中央代表谢觉哉同志的旧皮箱、红军长征途中使用的公文包、笔记本、马灯、草鞋等。
三、情感层次理论下甘肃革命文物中的建党精神
(一)情感三层次理论
情感意向是指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事物的外在形象,借助概括、类比、比喻、夸饰、象征、想象、联想等方法,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将人对事物的情感认知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指的是通过事物外在特征,如形态、色彩、肌理等,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引发的情感或情绪反应;行为层指的是通过认知事物的行为部分,如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习惯、习俗、准则等,激发人的潜意识情感或情绪反应;反思层指的是通过大脑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激发情绪,调动情感。
(二)情感层次理论的具体运用
通过观察文物本身的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等特征,联想到革命岁月共产党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事准则,进而深入理解隐藏在文物背后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与理想信念。本文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本能层是从研究革命文物的形态意象、材料意象、肌理意象、色彩意象等方面入手,直观理解建党精神。行为层是从研究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动作、准则和规范等方面入手理解建党精神。反思层是通过回忆、思考、联想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深刻理解建党精神。以甘肃会宁革命文物为例,研究其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从不同类型的革命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
1.情感意象下革命史料中的建党精神研究
万良才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是一名卓越的共产党员。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过程。从情感认知的三个层次来看,万良才的事迹和相关文物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
从万良才保存的一份写在色泽发黄、粗糙破旧麻纸上的清单,反映出当时物质条件简陋、环境艰苦,但丝毫没有动摇一名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从本能层来看,这张清单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砥砺前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从行为层来看,他将每一笔收支记录下来,体现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即使是一元钱的收支,他也一丝不苟地记载在清单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此外,透过这张发黄的破旧麻纸,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革命条件艰难,以及万良才同志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忠心,对党的忠诚。从反思层来看,革命时期万良才同志先后担任陇渭工委副书记、陇右工委宣传部长以及陇右游击支队政治委员等,他身处要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这些都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2.情感意象下革命实物中的建党精神研究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大多都是穿着草鞋走过的,其原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植物纤维,如稻草、麦秸、玉米秸、乌拉草等,是由战士手工编织而成。从情感认知的三个层次来看,草鞋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陈列于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一双战士穿过的草鞋,造型笨拙,做工粗糙简陋,保暖性差且穿着时会硌脚。从本能层看,草鞋让人直接感受到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魄力。从行为层看,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脚生冻疮、浮肿,但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信念。此外,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掌握了编织草鞋的技能,反映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保持着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度。从反思层看,草鞋背后是红军战士无比坚定、无比崇高的革命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八万余人,到三大主力会师时的五万余人,在武器装备和日常用品都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战士们迎难而上,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
3.情感意象下革命建筑中的建党精神研究
革命建筑以会宁会师园中心广场纪念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该雕塑由五角星、三支步枪、红军战士雕像以及底部围绕雕像的红飘带组合而成。从本能层看,《地球上的红飘带》整体形态挺拔、威严矗立,直棱直角的设计显得理性而坚毅。花岗岩的坚硬材质给人以冷峻硬朗之感,能够让人直观感受到三军会师的磅礴气势和正义之师的威严。三支步枪挺拔耸立,红飘带棱角分明,这种理性与坚毅的结合,让人肃然起敬。从行为层看,参观者抬头仰望,能够感受到红军战士“践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那份初心与使命”,触摸粗糙质感的花岗岩,坚硬厚重,联想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从反思层看,三支步枪形成环绕之势,象征红军战士凝聚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雕塑以“红飘带”为主题,象征着红军长征的精神和革命胜利的喜悦。红飘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红军长征的历史,寓意着革命力量的凝聚和传承。这是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脚板、汗水和鲜血镌刻的,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远征史诗。它诠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四、结 语
基于情感三层次理论理解和分析革命文物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层层递进,一方面有利于对革命文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更系统、更立体、更具感染力的理解,从而增强历史认同、激发情感共鸣、坚定理想信念,让革命文物述说建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