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琨|图像叙事在公安思政教育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图像叙事在公安思政教育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郑 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新媒体的普及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公安思政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本文概述了新媒体时代图像叙事的优势,指出其因直观性而受到重视,但网络技术的迅速变革也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数字鸿沟与信息化应用的挑战、信息茧房效应对图像叙事的束缚及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难题,并提出应加强技术培训,跨越数字鸿沟;优化议题设计,提高创作质量;推进媒介融合,构建多元生态系统;强化信息安全,合理设置权限的解决路径,旨在推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稳健前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图像叙事:公安思政教育现代化 一、引 言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深度互动性,正迅速改变着传播格局。图像叙事包括视频、微电影、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了内容表达,加速了信息流通。在此背景下,公安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须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在以图像叙事为主的信息传播中,公安部门要充分运用这一新颖有力的工具,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度与参与度,从而在新媒体浪潮中巩固思想阵地,为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与良好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公安人才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持。 二、新媒体时代图像叙事的优势 (一)视觉文化理论视角下图像叙事的优势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图像叙事成为视觉文化理论的生动实践。图像叙事将抽象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直观且颇具吸引力的视觉语言进行转译,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宣传英模事迹过程中,公安机关通过制作微电影和纪录片等方式,彰显公安英雄模范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作品基于真实案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独具特色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公安英雄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媒介环境学视角下图像叙事的优势 媒介环境学理论指出,每种媒介都承载着独特的符号体系和逻辑系统。这些特征相互交错、互补,共同构建了整个社会的交流网络,在新媒体时代深刻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前,新媒体的革新为媒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图像叙事这一传统而重要的传播方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公安故事能够跨越时空局限,迅速触及每一位受众,实现信息传播速度的飞跃。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图像叙事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点赞、分享等方式,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图像叙事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感情投入和意见能够得到即时回应,与创作者形成双向互动,同时与其他聆听者建立多向连接,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叙事生态环境。这种主动参与和及时的正向反馈,使图像叙事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更具效率和吸引力。例如,某平台举办的摄影挑战赛,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并促进了特定主题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 三、图像叙事在公安思政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一)数字鸿沟与公安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对公安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差距,提升公安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许多关键证据需要借助图像叙事呈现,这要求公安干警熟练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和视频编辑工具,快速构建案件的整体样态,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构建线索图谱,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然而,对于技术基础薄弱的公安干警而言,这些高科技手段一时难以掌握。他们可能因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无法熟练地从监控视频中提取关键帧、制作高质量现场还原视频,甚至无法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快速准确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这严重降低了案件侦破的效率,无形中加剧了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扩大了数字鸿沟。如果民警在处理相关网络犯罪案件时不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类似案件增多,降低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信息茧房效应对图像叙事的限制 凯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效应”这一概念,描述了信息传播中的一种现象:用户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其他类型的信息。长此以往,他们的信息视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限制,仿佛被自我编织的茧壳所束缚。这一现象对公安思政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信息视野缩小的背景下,个性化内容推送进一步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尽管系统能依据用户兴趣标签进行精准推送,但对于具有深度且专业性强的公安思政教育类内容的传播却构成了障碍。媒体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控,搜集用户的浏览痕迹、搜索记录、停留时长等个人信息,判断用户的行为偏好与习惯,从而实现信息分发的精准化,加剧了图像传播的茧房效应。 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受众越来越局限于特定信息的吸收,形成了封闭且同质化的信息空间。在图像叙事构建的传播圈层中,形成了“熟人圈层”“陌生人圈层”和“熟悉的陌生人圈层”的组织架构关系,同一叙事传播圈层内部也分为“核心圈层、扩散圈层和围观圈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家处于同一物理或虚拟空间,但由于处在不同的叙事圈层,对同一事物接收到的观点和视角也不同。其中,“核心圈层”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层,其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引导公众对特定问题的认知,形成主导性的思维框架。这一框架为多元交流设置了障碍。长此以往,会带来思维固化,阻碍受众对问题的客观判断与理解。 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受众对外部信息源的信任危机。数据平台为满足受众的审美趣味,根据其点赞、评论、浏览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将受众困于同质化信息偏好的“回音室”中,聚集具有相同偏好的目标人群。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中夹杂失真、偏离主流价值导向甚至具有欺诈性质的碎片信息,容易引发其与信息之间的信任危机。同时,也对公安思政教育信息推广平台的公信力带来严峻挑战,为公安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三)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难题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就医、教育等方式。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图像叙事作为新媒体时代高效的传播方式,也面临着敏感信息保护与隐私安全的考验。 首先,图像叙事作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案件侦查、嫌疑人追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图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如何有效保护这些包含敏感信息的资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图像涉及个人隐私、案件细节等敏感内容,一旦泄露,将对个人和社会稳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其次,网络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在图像叙事领域更加显著。先进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也增加了信息被非法获取和利用的风险。黑客攻击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要求公安部门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安全。 四、图像叙事推动公安思政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一)加强技术培训,跨越数字鸿沟 针对新媒体时代民警对新媒体技术掌握不熟练的问题,公安机关应积极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并加强技术培训,根据每位民警的具体情况定制培训课程,确保他们接受适合自己的有效训练。通过定期组织实操演练,模拟真实案件场景,深化干警对技术的掌握并促进创新。运用创新扩散理论,将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作为“创新源”,并通过实操演练和民警之间的交流,迅速在干警群体中传播技术知识与方法,形成技术应用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智能化水平。 设备配置与装备升级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完善设备配置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警务工作均衡发展,有效缓解数字鸿沟对公安体系的潜在制约,为构建智能化的现代警务体系提供保障。因此,公安部门应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装备升级,重点关注并缩小地域与单位之间的设备鸿沟,保证每位公安干警都能使用先进的科技装备。 此外,应重视公安系统的技术支持团队建设。积极识别并培养技术团队中的骨干成员作为技术带头人,通过专项培训和项目实践提升其权威性,引领团队快速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使其成为推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同时,注重优化团队内部的沟通机制,促进成员间对技术应用的讨论,保证技术支持工作的高效运转,从而提升整个公安组织的运行效率与响应能力,为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二)优化议题设计,提高创作质量 议程设置理论由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与D.L.肖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新闻媒介突出的议题会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强调媒体在设置议题和引导公众认同方面的作用。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图像叙事与议程设置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引领受众建立积极的公安教育价值观。 近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公安部门将海报、微电影与VR技术相结合,打造了多种正能量主题的纪实类图像叙事。海报生动描绘了民警在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紧急关头毫无畏惧的瞬间,展现了人民警察的力量,打动人心。微电影通过改编真实故事,结合民警的内心体验,通过色彩对比营造视觉震撼,凸显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VR技术则侧重于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使他们“亲历”一线,感受民警的责任与担当,引发广泛共鸣,传达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和价值导向。 在创新实践中,公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图像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的局限性,有效塑造了民警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认同感。它巧妙地运用议程设置技巧,引导民警关注体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与崇高精神,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强烈共鸣和认同,促进他们对公安职业形成深入、全面且富有情感的理解。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内涵,提升了其感染力,还为构建更加坚韧、团结的公安队伍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 (三)推动媒介融合,构建多元生态系统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演进,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叙事载体正日益多样化。在传播学理论中,媒介生态学将媒介视为生态环境,研究其各“物种”间的关系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这一理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叙事不应局限于传统单一媒介,而是应跨界整合多种媒介,构建多元生态系统。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宏观叙事的垄断,为个体创作者提供了表达空间,催生了海量的公安短视频。这些视频通过精心选取和整合画面,配以触动人心的背景音乐,创新了公安题材的叙事方式,更容易吸引年轻民警的关注,有效传播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和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短视频平台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媒介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建了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叙事网络。例如,某公安局利用抖音平台发布了一系列以“警察的一天”为主题的短视频,通过真实记录民警的工作生活,展现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和奉献。这种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引发社会共鸣。 与此同时,公安部门开发专门的公安思想政治教育APP或小程序,成为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一种创新实践。这些应用程序集问答体验、在线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且与多种媒介形式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公安思政工作教育效果。例如,某省公安厅推出了一款“公安学习宝典”APP,该应用以图像叙事内容为核心设计学习模块,并整合在线测试、模拟演练等多种互动形式,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强化信息安全,合理设置权限 公安机关应建立一套详细严密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涵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确保每个环节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特别是对于图像内容,应实施严密的审查机制,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与过滤技术,筛查并拦截包含敏感信息的图片,尤其是涉及个人身份信息、案件的细节及处理过程等,以防意外泄露造成的损害。 在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方面,我们应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和处理实现叙事目标所需的最少量数据,从源头降低隐私泄漏风险。同时,引入“分层访问控制”理念。可以借鉴区块链技术在多层级数据访问控制中的应用实践,建立数据共享和分层访问控制模型。通过用户注册、隐私数据加密和令牌请求机制,实现基于区块链的隐私数据分层访问控制。公安部门应根据干警的职责与权限设置个性化的信息访问级别,仅对必要人员开放相关信息。此外,还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不仅进行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从思想上入手,确保每位公安干警成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这符合“人的因素是关键”的安全理论,即最有效的安全措施往往依赖于个体的意识与行为。通过以上举措,公安机关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更加稳健地推进各项工作,为公民隐私与信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五、结 语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跨越数字鸿沟、优化议题设计、推动媒介融合以及强化信息安全,是公安部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只有通过技术培训与设备升级,提升公安干警的新媒体素养;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提高图像叙事的创作质量;打造多元生态系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双重防线等举措。只有这样,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媒体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