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秦菁怡|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画鉴赏与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构建研究
详细内容

秦菁怡|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画鉴赏与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构建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画鉴赏与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构建研究

秦菁怡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摘 要:中国画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哲学意蕴与空间意境,构筑了艺术史上的璀璨篇章。本文聚焦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画鉴赏与传播,重点探讨如何为观众构建“沉浸式体验”。通过调动多感官、鼓励参与互动、重构画作场景与意境,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鉴赏的时空限制、降低理解难度,使中国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传播力。同时,提出要把握好构建中国画沉浸式体验的要素,以高精度数字化为基础,运用多维度模拟与情境重构、智能交互为驱动,实现虚实融合的场景,推动中国画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画;鉴赏与传播;沉浸式体验

一、引 言

中国画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哲学意蕴与空间意境,构筑了艺术史上的璀璨篇章。过去,人们欣赏和了解中国画主要靠看画册、参观展览或者听别人讲解,形式固定且单一。信息化时代,传统鉴赏方式面临较大挑战。其一,看真迹较难。珍品真迹深藏馆阁,观众难得一见,即便亲临现场,展柜阻隔、光线限制、人流拥挤等问题,也阻碍了对中国画笔墨精微技法与意境的品鉴。其二,看懂不容易,理解有难度。中国画蕴含着哲学思想(如道法自然)、美学法则(如计白当黑)、笔墨程式(如各种皴法)等,对非专业观众来说有一定欣赏难度。其三,互动程度不够。大部分观众赏析中国画时,多依赖讲解员讲解,较少向其提问,很难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其四,传播范围较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比较单一,速度慢,触达的群体有限,难以吸引年轻人关注。

新媒体时代,随着触摸屏、体感设备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能够在不同环境下与艺术作品进行深度互动。例如,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互动投影以及立体声效等新科技,观众能够“步入”画中世界,互动装置允许他们通过肢体动作改变艺术形态,移动应用则让其随时随地参与艺术创作和分享,观众的身份逐渐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艺术创作的主动参与者。构建“沉浸式体验”的目的是借助新兴科技,打造一个看画“零距离”、理解更切身、传播有温度的虚拟情景,为中国画的欣赏与传播带来突破性进展。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建设智慧博物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统筹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数字化”“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在此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线上展览、网络互动等新形式探索中国画的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中国画。

二、构建中国画沉浸式体验的要素

要让观众真正“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画,不能只靠简单的科技堆砌,必须将不同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一)实施高精度数字化绘测

利用高清扫描、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等方法,获取画作的精确图形、色彩、材质等数据,乃至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如笔触走向、墨色层次、肌理与痕迹等),为后续构建中国画沉浸式体验奠定真实、可信的数据基石。

(二)注重多维度模拟与情境重构

沉浸式体验能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感官,利用山林风声、流水潺潺、古琴悠扬等空间音频营造环境氛围。让观众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产生沉浸感,必须注重多维度模拟。例如,对画作材质(如宣纸纹理、毛笔触感等)进行模拟,让观众在触觉上获得真实体验;在嗅觉上,通过气味(如梅香、墨香等)关联特定意境,进一步强化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要借助动画、特效、场景重建等技术,让山水画卷随时间(晨昏、四季)流转,让花鸟虫鱼在虚拟空间“生长”,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叙事,重现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让画中人物“动”起来并与观众互动,帮助人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深化智能交互程度

交互设计通过多感官认知的方式,连结创作者和观众,让艺术作品不再是仅供远观或静思的“珍宝”,而是依托互动元素让观众深度参与其中,对其意境产生深刻认知。观众与艺术作品“交流”时收获愉悦和共鸣,而艺术家则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做出反馈。在此过程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体验者、参与者甚至共创者。通过手势识别、体感控制、眼动追踪、触摸等交互方式,观众可“点亮”画面细节获取解读信息,“拂去”虚拟灰尘揭示隐藏元素,“挥毫”参与虚拟创作,“选择”不同叙事路径,“触发”特定场景或知识链接。同时,AI算法根据观众的兴趣、停留时间、交互行为等数据,推荐相关延伸内容,动态调整各类信息的呈现深度和角度。

(四)打造虚实融合场景

在借助VR和MR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用户只需佩戴设备,便可进入一个充满意境、气韵生动的中国画世界(如画中山水空间等),实现高度自由的探索与深度沉浸体验。例如,手机扫描实体复制品时,屏幕中的画面随之“活”了起来,还弹出相关画作的详细解读;在特定空间,虚拟的梅花在观众身边“飘落”,进一步增强了体验感。此外,利用投影、LED巨幕、互动装置、灯光音响等设备,也可以将整个空间打造为流动的中国画意境场,观众置身其中,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虚实融合的技术应用,将艺术融入生活场景,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文化,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新的感悟和认知,从而实现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沉浸式体验的实例分析

(一)建立高清中国画数字资源库

当前,我国已建成多个数字化典藏与鉴赏平台,对中国画珍品进行深度还原,并展现其细节和特点。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名画记”网站,汇集数百幅院藏珍品高清图像,支持超高倍数放大(放大后可以看清笔触、墨色渗透的变化)、多光谱成像查看底层线稿,以及比对不同时期修复状态、关联学术资料;“中华珍宝馆”网站和APP,收录海量全球馆藏中国书画高清资源,同样具备强大的放大功能,并按题材、时代、画家分类,便于专业系统性学习与比较研究,其“细节精选”功能引导用户关注艺术精华。这些在线鉴赏工具及平台打造的“微观鉴赏”模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超越实体观展的体验感,也让他们获得了专业的鉴赏知识,培养了细致观察的习惯。同时,也满足了学习与研究需求,使珍贵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注重动态活化与情境叙事

在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展览注重运用投影、动画、特效、空间设计等技术,赋予静态画面生命力,构建动态活化的情景叙事、情感化的沉浸空间。例如,“画游千里江山”沉浸艺术展,以故宫珍藏文物《千里江山图》为核心,运用投影技术打造超大型沉浸空间。观众步入其中,能够看到山峦起伏、水流涌动、舟船行驶、飞鸟掠过的动态画面,仿佛画中世界“活”了起来。同时,艺术展还结合灯光、音乐、香气(青草香),营造出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设置互动点(如“触碰”水面泛起涟漪),让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加真实、生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展示徐显秀墓室壁画《坐帐宴饮图》时,运用了互动电子屏,呈现出人物的摇摆动态,并加入了诸多互动元素,增加趣味性。例如,观众点击面前小屏幕的“弹奏乐器”按钮,墙上投放的电子屏画面中侍从手里的乐器便会弹奏起来,同时也会有琴声响起。这种情景剧将“看画”变为“入画”,激发出强烈的感官震撼与情感投入,吸引观众喜爱和关注,潜移默化地传递历史文化魅力。

(三)打造深度交互与虚拟在场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博物馆及数字资源平台开始利用VR眼镜等头显设备或移动终端,打造可深度交互参与的虚拟环境或增强现实体验。例如,“VR故宫”之《韩熙载夜宴图》体验,用户戴上VR头显,可“穿越”到南唐夜宴现场,近距离观察画中人物神态、服饰、器物细节,跟随引导了解场景故事,甚至“化身”宾客,聆听虚拟的琵琶演奏,观察韩熙载的神情,深度理解画作的政治隐喻与历史背景。“中华珍宝馆”也运用AR技术开发临摹与创作辅助应用。用户将手机或平板对准空白宣纸,屏幕就会实时叠加显示所选古画的高清线稿,如同透稿纸,极大辅助初学者掌握造型与构图。部分应用还能叠加演示正确的运笔路径动画。这些新颖的艺术表达与体验形式,都给观众提供了高度逼真的“在场感”,拓展了探索的自由度,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兴趣。

(四)实现社交媒体互动与线上沉浸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互动平台,他们在观看过程中发布评论,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与其他用户交流,从而形成参与式、共享式的沉浸氛围。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它能创建一个引人入胜的环境。例如,一些专业平台,在设置中国画数字展厅或者进行直播解说时,让用户以虚拟身份进入,自由观展,并通过实时弹幕共享体验。不同观众也可以在线交流讨论,无形中营造出独特的知识共建氛围。这一形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隔离,实现了远程共享体验;借助社群力量激发用户兴趣和讨论热情,增强其体验感。

四、构建沉浸式体验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文化内涵建设

技术设计上若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就容易忽略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笔墨、线条、气韵)、美学精神(意境、留白、写意)、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与准确传达,导致体验流于表面化、娱乐化。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传统文脉。在构建沉浸式鉴赏体验时,内容设计必须咨询相关学者、画家、文物保护专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文化底蕴。技术辅助应为诠释文化内涵服务。聚焦“画”作之根本,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核心始终是对画作本身艺术价值的理解和传播。避免让技术特效遮蔽了画作本身的魅力。在技术层面,要提供浅层吸引(视觉)与深度探索(专业解读、背景故事、内涵精神)入口,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二)拓展交互设计深度

优秀的互动设计,能帮助观众理解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应通过巧妙构思,引导观众发现中国画的构图和用笔技巧、了解色彩搭配的讲究等,启发他们细致琢磨作品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互动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感以及故事性,以吸引观众驻足并自觉探索,引发情感共鸣。

(三)提高虚拟体验质量

用户在电脑、平板等设备上利用软件临摹画作时,体会不到真实宣纸、水墨、毛笔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感知这些绘画材料的独特手感和美感。因此,设计师应引导观众从虚拟体验走向对真实画作、材料、技法的关注与实践,如线上激发兴趣,线下提供临摹体验。同时,开发出模拟毛笔轻重、水墨晕开效果、宣纸特性的数字绘画工具。用高清大图呈现细节、慢镜头展示水墨渗开的过程,并添加艺术家的讲解视频等,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传统绘画的魅力。

此外,高质量沉浸式体验往往成本过高,不具备普及性,不利于广泛的人群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因此,设计师应注重产品层级的多元化,开发涵盖高、中、低端的产品,实现从大型展览、高端VR到博物馆互动装置、AR应用公益体验,再到手机端、社交媒体等各类终端全覆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同时,政府、社会团体、文化机构等也应提供支持,在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学校增加普惠型沉浸式体验设备或内容。

五、结 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给中国画的欣赏和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其魅力。通过实施高精度数字化绘测奠定真实基础,注重多维度模拟与情境重构活化历史意境,借助智能交互激发主动参与,依托虚实融合拓展体验场景,沉浸式体验有效突破了传统模式,使千年丹青以更直观生动、更富感染力的方式触达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画的影响力。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用好技术(工具)、守住文化(根本)、做好体验(核心)。应用VR、AR等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美学精神、历史文脉,确保沉浸式体验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内涵。在设计中要始终把握一点,即如何让观众看懂更多、感受深、参与有满足感。互动要有趣,故事要动人,场景要具有感染力。同时,注重线上与线下融合,线上的沉浸感要和线下看真迹、动手体验形成互补。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如何运用沉浸式技术,更准确、生动地从多角度展现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哲学意境和文化价值。同时,开发更自然、更智能、更能启发人的互动方式,让参与过程帮助观众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在元宇宙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尝试更新颖持久、更有创造力、更具社交属性的中国画体验,比如,线上一起画画、和古代艺术家“隔空对话”等。进一步优化设计,让这些互动体验价格更亲民、获取更方便,惠及不同地方、年龄以及文化背景的人群。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可持续的中国画鉴赏与传播的沉浸式体验生态。

构建沉浸式体验是为了让人们学到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画沉浸式体验,已成为一座坚实稳固的桥梁,它不仅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更借助数字的光影,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学的永恒魅力,滋润现代人的心灵,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