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 第11期 吕尚彬时间:2021-11-25 吕尚彬,男,1962年生,文学(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媒介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特约评奖委员、IAI中国广告年鉴奖评审委员,以及新闻传播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学术人才评审专家等学术职务。 吕尚彬教授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2002~2007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6月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西南石油学院社科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任教,2005年3~9月,赴日本东京担任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客座研究员。2008年1月,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 吕尚彬教授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中国报业的比较发展优势》《“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战略与平台媒体构建》《计算广告的兴起背景、运作机理和演进轨迹》被《新华文摘》(纸刊)2011年第13期、2016年第14期、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传媒智能化与智能传媒》《渐进性演变,还是激进性变革——我国报业数字化演变轨迹的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路径》《试论中国数字报业2.0》等论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等转载或作论点摘编;《广告传播的消极功能》《我国政府与传媒的双向互动关系探析》《重组中重生:报媒的转型生存逻辑》《构建中国广告产业发展“雁行模式”初探》等论文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学》《经济法学》等专题全文复印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0部,其中代表作有《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报业:在市场与互联网视域下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策划大武汉》(红旗出版社,2012年)、《走向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人民出版社,2018年)、《传媒产业演进与智能传媒发展》(红旗出版社,2020年)等。他先后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报纸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研究”(08JJD860220)、“传媒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中国传媒与广告产业竞争力研究”(16JJD860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报业组织结构转型研究”(10BXW013);中宣部调研课题:“近五年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湖北省软科学课题:“湖北省形象定位(提升)与创新研究”(2013BDF006)等。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闻传媒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05JZD0026);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研究”;国家“985”工程三期项目:“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研究”(20&ZD316)等。 吕尚彬教授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维敏锐、眼光独到,善于在关乎当代传媒本体发展的战略性、趋势性问题上,探索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在中国报业转型发展路径、中国传媒产业演进、媒体融合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智能传媒与传媒智能化演进、互联网进化与平台媒体发展等关键领域,先后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系统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此外,在特大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智能化时代企业品牌塑造与运作等领域,也提出了创新性战略思路与方法。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金长城传媒奖之学术贡献人物奖(2010年)、武汉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第八届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3年)、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年度观点奖和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奖(2015年)、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个人)奖(2016年)、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年度杰出成果奖(2019、2020年)等。(武典) |